切换到繁体 无障碍浏览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297645 信息分类: 规划及规划执行情况
发文机构: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生成日期/有效期: 2018-06-29 11:06
发文字号: 关键词:
语种: 中文 信息格式: 文本
标  题: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 发展规划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 发展规划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

发展规划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20186


  
  
  
  

  

一、发展基础........................................................................... - 3 -

(一)交通基础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 - 3 -

(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 3 -

(三)科技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 4 -

(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 5 -

(五)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 5 -

(六)党建工作和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 6 -

二、发展要求........................................................................... - 7 -

(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求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  - 7 -

(二)国家发展新战略要求提升对外交流沟通能力  - 7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要求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8 -

(四)全省转型升级新格局要求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效率  - 8 -

(五)科技与交通融合新趋势要求增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 8 -

(六)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要求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 9 -

(七)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要求推进交通重点领域改革  - 9 -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9 -

(一)指导思想................................................................... - 9 -

(二)基本原则................................................................. - 10 -

(三)发展目标................................................................. - 10 -

四、主要任务......................................................................... - 13 -

(一)扩大有效供给,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 13 -

(二)优化供给品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 15 -

(三)提升供给效率,推进科技与信息化建设....... - 17 -

(四)转变发展模式,加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力度  - 18 -

(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 19 -

(六)强化机制保障,加强反腐倡廉和法治部门建设  - 20 -

五、资金需求......................................................................... - 20 -

六、环境影响评价................................................................ - 20 -

七、保障措施......................................................................... - 21 -

(一)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规划实施......................... - 21 -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 22 -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22 -

(四)推动人才创新、科技创新.................................. - 22 -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实现了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交通基础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0亿元,是“十一五”期的1.24倍。公路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316公里,达到14.1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7.1%,公路密度达到90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高速公路2025公里,达到5028公里,增长67.5%,省界互联互通出口达到19个。普通国省道里程达到11959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10325公里,占普通国省道的86.3%,省际间、市际间、市到县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农村公路达到12.4万公里,新增7391公里,增长6.3%。公路养护管理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优良路率分别达到99.9%81.4%76.3%。公路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入营运的等级汽车客运站达到307个,其中一级汽车客运站22个、二级汽车客运站66个,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29.4%37.5%水运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五年新增内河通航里程97公里,达到1374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7.6%。完成码头渡口改造30个,黄河小浪底库区航运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万家寨老牛湾客运码头开工建设。

(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路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进一步增强。公路运输主导作用继续加强。2015年全省营业性客车达到14012辆、37.9万客位,营业性货车达到50.3万辆、510.4万吨位。五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4.4亿人、旅客周转量993.7亿人公里,比“十一五”减少了16.7%6.7%,完成货运量40.1亿吨、货物周转量6265.9亿吨公里,比“十一五”增长了16.9%64.5%。传统货运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山西省物流企业联盟挂牌运行,运城、忻州、晋城、长治等市新兴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并初具规模,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2015年全省公交运力达到1.2万标台,运营线路里程达到2.1万公里,完成客运量15.6亿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36%17.7%33.4%,公交出行分担率平均达到23.5%。太原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成效显著,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1.57%。太原、晋中“同城化”公交和晋东南、晋南城镇群公交系统运行良好。太原、晋中、晋城、大同、临汾等市基本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客运公交化线路改造达到410多条,建制村通客车达到89.9%水运客货运量不断增长。全省营运船舶255艘,载客量3775客位,总载重量6492吨位,2015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09万人,旅客周转量948万人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69.7%106.9%交通运输装备水平整体提升。2015年全省公路客运中、高级车辆达到8139辆,所占比重达到5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8个百分点,平均客位数从25.1客位/辆增加到27.1客位/辆。重型货车达到20.63万辆,其中厢式货车达到48717辆,分别增长了44.8%28.4%,营运货车平均载重吨位从8.26/辆提高到10.1/辆,提升了22.8%

(三)科技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年投入科研经费2亿余元,开展科技项目280项,42项成果获山西省与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省、部一等奖8项、构建部省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14个。高速公路ETC站点覆盖率达52.8%,实现了全国联网,开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实现了省内14个客运站的联网售票。山西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并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联网运行。

(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运输车辆燃油消耗量监测与限值制度深入实施,“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不断深入。全省15.2%的高耗能营运车辆退出市场。城际客运和货运燃气汽车总量达到3万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清洁能源车型分别达到50.8%71.3%,开展了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和大运高速公路“蓝天碧水工程”运营期环境监测,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交通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立了山西省交通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库,环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在高速公路隧道、服务区实施了节能照明改造工程,开展了服务区清洁能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项目。

(五)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公路运营安全管理,深入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危桥改造工程、隧道照明、监控和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消灭了四类以下桥梁,普通国省干线道基本消灭了危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坚定不移推进治超工作,超限超载率始终控制在0.2%以内。建成省、市、县运输企业三级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平台,“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全部纳入平台动态监管,27.7%的重型货车纳入国家联网联控公共服务平台,危货运输罐体车辆全部安装了紧急切断装置。建立了应急专业保障队伍信息库,并按市级行政区域范围建立了汽车维修救援中心,大大提高了应急保障能力。国防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得到加强。

(六)党建工作和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推动建立“不能腐”的运行机制。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修订了《山西省道路运输条例》《山西省公路条例》《山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城市公共客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基本形成了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各个领域的地方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交通运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及高速公路资产债务重组改革,组建了省路桥集团、省高速公路集团、省交通投资集团3个企业集团,理顺了产权关系,并移交省国资委管理。会同省财政厅开展PPP模式试点,完成了6条政府还贷高速公路收费权益转让,积极争取政府债券和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债务重组。推进公路建设事权改革和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构建“国高网省建、省高网市建”的新模式。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看,我们仍有差距;从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看,我们出行了阶段性退位。主要问题有:一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区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是运输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客运服务能力不强、品质不高,货运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顶层设计滞后,信息资源分割和信息孤岛并存,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能力不足。四是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五是交通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仍需加强。六是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滞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改革滞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重。

  

二、发展要求

(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求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社会发展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化,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建设现代化交通。

(二)国家发展新战略要求提升对外交流沟通能力

山西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要确保山西深度融入和衔接国家“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优化调整区域合作快速通道,形成全省域、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交通格局,加快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更深入地参与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强产业链协作与生产要素流动,提升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要求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有效协作。立足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实施交通精准扶贫,确保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完善交通应急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服务改善民生。

(四)全省转型升级新格局要求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效率

山西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并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都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几年,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运输需求将日益旺盛,要努力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优化运输组织和结构,为我省文旅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同时要增加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加快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五)科技与交通融合新趋势要求增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行业创新发展,首先要提高科技创新对行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从政策引导、科技研发、交流合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互联网+交通运输”行动,把信息化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关键支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任务,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公众出行服务信息化全面发展  

(六)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要求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未来山西省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大力发展环保节能运输装备,加快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制度,提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水平,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七)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要求推进交通重点领域改革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领域,交通运输要主动适应深化改革新形势,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加快建立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运输市场公平,推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打造全省综合运输体系提供支持保障。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促衔接、强服务”的方针,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提升服务水平为根本,继续完善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能、安全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从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行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约束等突出问题出发,制定规划目标、重大项目及政策措施。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公路水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与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创新发展,安全绿色。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针对发展短板,全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生态保护红线意识贯穿到交通发展各环节,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综合路网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增效提质,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运输装备与技术先进适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基本建成畅通高效、绿色智能、安全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适度超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1.基础设施。

——公路总里程达到14.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2.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727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95%。普通国省道达到12656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11137公里,占普通国省道总里程的88%。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可持续发展,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四好总目标,积极推进三大板块主体区旅游公路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城通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县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高速公路总体技术状况(MQI)优等路率达90%以上,普通国省道、县乡道MQI优良路率分别达85%85%以上。

——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500公里。

2.运输服务。

——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67%,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以城市公交、城镇公交、镇村公交为主体,其他客运方式为补充的城乡客运体系基本形成。11个地级市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

——出租汽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运输服务。

——继续推客运船舶快速化、舒适化,货运船舶标准化、专业化。

3.科技与信息化。

——面向“四个交通”发展,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统筹重大科技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基本建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交通要素信息全面数字化,行业管理更加协同、运输组织更加智能,信息服务更加便捷,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95%以上,出行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二级以上客运站场联网售票覆盖率达到100%

4.节能环保。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CO2排放分别比十二五期末下降6.5%8%

——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和CO2排放分别比十二五期末下降8%10%

5.安全应急。

——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立,一般灾害应急救援高速公路到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普通国省道到达时间不超过1.5小时,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覆盖重点水域。

  

专栏 “十三五”公路水路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15

2020

基础设施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14.09

14.5

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89.95

92.5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5028

5727

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3.21

3.65

普通国省道里程(公里)

11959

12656

其中二级及以上占比(%)

86.3

88

农村公路里程(万公里)

12.4

12.7

内河通航里程(公里)

1374

1500

运输服务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58

67

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

55

70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

93.36

100

地级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

90

100

科技与      信息化

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覆盖率(%)

55.8

95

出行信息服务覆盖率(%)

85

100

二级以上客运站场联网售票覆盖率(%)

21.59

100

节能环保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6.5%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

-8%

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

-8%

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

-10%

安全应急

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运行监测覆盖率(%)

90

100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有效供给,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完善公路网络。加快高速公路网成网提质增效,打通出口路,连通断头路,建设里程1705公里(其中国高1065公里,省高640公里),建成699公里(其中国高409公里,省高290公里)。

加快新增普通国省道建设改造,继续推进交通拥挤路段升级改造和城市过境路段改线,强化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建设里程2257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800公里,普通省道457公里。

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通村公路建设31446公里、养护提质改造工程  36485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32249公里。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主体区为核心,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建设里程3497公里。

加快国防公路建设,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原则,加快完善战略战役通道和部队机动迂回道路、进出口道路等的建设。

积极推进航道建设。实施黄河老牛湾至龙口、黄河小浪底库区老鸦石至三门峡库区山西段和汾河二库航运建设工程,建设里程138公里,建设内河库湖区重点水域客运码头30个。

加快枢纽站场建设改造工程。结合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及路网布局,积极发展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挥枢纽综合效益。结合城市功能区划调整、城市新区建设等要求,推进地市公路客运站建设;对建成时间较长、设施设备陈旧、与城市交通干扰严重的县级老旧客运站进行改造;鼓励建设集客运、物流、商贸、邮政、快递、供销等服务于一体的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安排建设太原市汽车客运东南站等综合客运枢纽6个、县级客运站7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64个。推进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安排建设山西永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3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2.强化公路养护、管理,巩固发展成果

切实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确保基础设施安全、持续、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养护工作制度,有序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养护工程和预防性养护资金投入,推进科学养护、预防性养护,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提升路况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切实做到有路必养。改造差等路、砂化路,生命安全防护公路及危桥改造。利用信息化开展国家公路网路况、重点桥梁、隧道技术状况评定和巡查,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明服务创建,抓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建设试点。加强源头治超、科技治超,完善路面监控网络,建立健全路政和公安交警的路面治超执法协作机制,坚决遏制超限超载运输。

(二)优化供给品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1.增强客运服务供给,提高客运服务水平

引导客运装备优化升级。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客运车辆。长途客运鼓励使用中高级客车,农村客运鼓励使用安全性达标、经济性良好的客运车辆,城市公共交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和无障碍车辆。

调整客运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客运线路经营的战略性调整,严格限制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审批。发展高铁非优势覆盖区域运输线路,引导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鼓励企业采取整合实施、跨省集团统一实施、省域联盟统一实施、全国联盟集约化实施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接驳运输试点范围。鼓励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和一票制,推行全省客运联网售票及其与铁路、民航等对接。大力拓展交通运输+旅游休闲、商务快客等服务模式,鼓励定制客运、电话约车、共享汽(单)车、分时租赁等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发展。

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采取不同模式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稳步拓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对于重点乡镇及道路通行条件良好的农村地区,鼓励通过城市公交线网延伸或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能力。采用公交化运营的客运班线,经当地政府组织评估后,符合要求的可使用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对于出行需求较小且相对分散的偏远地区,鼓励开展预约、定制式等个性化客运服务。

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太原市和其他设区市开展“公交都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支持有条件的市发展BRT等大运量、高效率的先进公交方式。推动同城化公交和相邻城市公共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发展定制公交、社区公交、旅游专线等运输服务。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开展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系统示范建设和全国公共交通一卡通联网工程。

推动出租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实现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经营权的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出租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网约车有序发展。

2.推进货运结构调整,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引导货运车辆专业化。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和能耗排放低的货运车辆。鼓励发展厢式、甩挂、冷藏、化学品运输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推广LNG等节能型货运车辆。鼓励发展适用于城市配送的灵活、机动、环保的运输车辆

优化货运组织方式。鼓励运输企业开展一体化运输服务,加强运输服务中的线路、能力、运营时间、票制、管理衔接。重点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公铁联运及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推动省级甩挂运输、冷链运输、企业联盟试点。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加快完善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引导货运组织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山西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行业政务信息面向市场的开放应用,积极引导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与相关行业平台的融合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促进运输业与大宗物资配送间信息数据有效衔接。推进移动互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装置等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引导重点行业、重点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

(三)提升供给效率,推进科技与信息化建设

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建设15个左右重点科研平台,强化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平台整体布局更加完善、领跑作用更加突出。依托重大建设工程、科研项目及科研平台,支持科研骨干和优秀团队承担重大任务,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团队。推进群众性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基于车路合作与协同的道路交通安全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

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按照搭建“两平台、一张网、一中心、一张图、一安全”的信息化总体架构,重点开展行业管理类、综合服务类、基础支撑类、示范试点类共四大类“6233”项工程建设。推进行业管理平台建设,建设综合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工程、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工程、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工程、行业信用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政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道路客运票务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支撑,构建智慧交通云平台、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交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和综合运输协调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四)转变发展模式,加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技术性、结构性、管理性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动清洁燃料、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在重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上规划建设加气站、充电桩,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性补贴,推广电动汽车、LNG汽车、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新装备和新技术,逐步淘汰黄标车。继续推进“公交都市”、“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加快构建城市地面公交骨干网,发挥城市公交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公共自行车建设,倡导绿色出行。以绿色循环交通基础设施、低碳环保运输装备、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为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施工期环境监测与监理、竣工环保验收、运营期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以完善,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和环保统计管理制度和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污水、噪音、粉尘、锅炉废气和固体废物等行业环保的特征污染物得到有效遏制。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鼓励应用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的现代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现有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并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建立交通建设材料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平台,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敏感区公路的生态修复工作。

(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监管体系,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问责机制,继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严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体系,把企业安全行为与市场管理形成联动。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健全交通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规范公路执法管理,坚决遏制公路货车非法超限超载运输。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工程建设领域重点加强桥梁、隧道、高边坡、大型爆破等高危工程的风险评估和实时监控,推进平安工地建设。公路路网管理领域以特长隧道为重点,全面实施隧道安全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以农村公路为重点,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源头监管和长效治理,消除超限超载车辆对路桥造成的损毁和由此引发的道路安全事故。道路运输领域重点加强两客一危车辆和重型车、半挂牵引车的动态监控。水上交通领域重点加强两湖十库一线水域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四不上船、六不出航规定。

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路、水运与铁路、航空、邮政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联防、联控、联动能力。加强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中心体系建设,改善应急救助设施和水平。

(六)强化机制保障,加强反腐倡廉和法治部门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把干部政治关、廉洁关,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全面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切实加强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出台出租汽车管理、公路路政管理、航运管理方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出台交通运输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加强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探索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普法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行业普法制度,提高全行业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五、资金需求

“十三五”公路水路投资1977亿元,其中高速公路617亿元,普通国省道240亿元,农村公路1017亿元,公路枢纽站场94亿元,内河水运2.5亿元,信息化6.1亿元。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四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资资源,对局部地区地理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规划实施将大大改善交通运输营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排放的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对环境质量有一定正面影响。

(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与国家、山西省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一致,充分吸纳了公路、水路、枢纽站场等相关专项规划环评工作的成果,不突破相应环评结论,并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

(三)预防和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

发展先进适用的运输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新型节能的运输工具,推行更高的排放标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输设备,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标准,推广清洁环保车辆。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景观修复,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鼓励运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项目论证审核和土地、环保准入。规范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控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体系衔接,确保交通运输规划与国家相关上位规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其他运输方式规划、区域总体规划及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抓好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责任分解、动态考核,定期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格实施重大项目评估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制度,建立规划评估机制,科学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各市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探索。积极推进厅属事业单位改革、交通企业及高速公路资产债务重组、公路建设事权、交通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破解制约交通发展的资金约束。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引导市县政府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中央代发地方债券中用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研究设立交通产业发展基金,采取PPP模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加快完善社会资本进入综合交通领域的各项改革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四)推动人才创新、科技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交通科技人才培养,通过重大工程前期规划、建设和管理任务,集聚、锻炼和培育一批科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进一步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交通工具,全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