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乡:“四好农村路” 铺筑产业振兴通达路
来源: 人民网     日期: 2022-06-27 11:24:32

一条条迂回在山水之间、穿越于田野阡陌的农村公路,与路旁的农家院墙、产业基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乡村风景……这是6月的一个周末,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里的景象。

“以前,我们这里的路难走,进出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周末还有很多城里人来村里观光。”今年70岁的关晋昌指着家门前新修的沥青路,笑得合不拢嘴。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武乡县委书记贺思宇说了这样“接地气”的话。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建设目标,武乡县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官”。

畅达的农村公路串联美丽乡村。张国平 摄

地处太行山西麓,武乡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横跨太行、太岳两山,全县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窄地带为10公里。按照“镇通二级路、乡通三级路、行政村通双车道、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发展思路,在武乡,畅达的农村公路成为一条条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路。

“主动脉”连上“毛细血管”——

送来“财气”和“福气”

如果说国道、省道是交通运输网络的“主动脉”,那么农村公路就是连接“主动脉”的“毛细血管”。

“自从修好了路,感觉整条村精神了不少。”武乡县韩北镇圪道村村民武晋红深有感触。

在武晋红的记忆中,以前村道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天就溅得一身泥点子,“现在村道都硬底化了,就像城市道路一样。我们告别了‘下雨天、泥泞路、满身泥’的景象,就是下雨天,也能‘不脏鞋’了。”

道路通车后,村民乘坐公交车出行也更加便利。“以前我们去县城得一两个小时,下雨天只能把自行车停在山底下,走盘山的土路回家。”武晋红说。如今,武乡县实现了建制村通客车全覆盖,城乡公交全免费,村民基本实现了出远门“抬腿就能上车”。

武晋红所在的圪道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种植苹果,“圪道苹果”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但窄小坑洼的乡村小道制约着村民外出,大家只能赶马车、骑三轮走家串户卖苹果。

“中秋节”前后,是苹果的销售旺季。“八月十五要是赶上下雨,大量的苹果不但运不出去,还会烂在地里。”圪道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心痛不已。

2019年11月,武乡县委县政府将120条“四好农村路”和红色旅游公路三期以及13座新建乡镇客运站整体打包,以PPP模式交由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建设施工。今年6月底,120条“四好农村路”将全部完工,线路全长547.81公里。

天堑变通途。当坑洼的黄土路变成4.5米宽的水泥路时,山区百姓行路难、农产品运不进城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乡村要振兴,交通须先行。武乡县不断完善农村路网毛细血管,形成横通东西、纵贯南北,串联各景区、村落以及对外通道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为当地村民编织起“幸福路网”。

在圪道村,“四好农村路”修到了田间地头。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摄

“现在我们去县城只要20多分钟、苹果摘下就能立马装车运出,甭管啥天气,都耽误不了事儿。”在李志军心里,农村路通村、通户、通田间,“圪道苹果”也会随着路到达更远的地方。

“未来我们还想招商,路顺畅了,还能发展物流和电商。”一路上,青山绿水相伴,看着村子的发展变化,李志军对圪道村的未来更有信心。

圪道村的变化并不是个例。如今,农村公路通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了发展经济的“财气”和老区人民增收的“福气”。

“农村公路”+”现代农业”——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山圪梁梁开花地生金,黄澄澄的小米富了人。”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谷子脱壳加工后,一粒粒小米晶莹圆润、色泽金黄。

“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由于地处北纬37度植物生长的黄金地带,日照充分,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红色土壤生产出的小米色泽鲜艳,味道鲜香,武乡县因此也被誉为“中国小米之都”。

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坐落于武乡县丰州镇兴盛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小米产区环境资源,该公司走“全产业链把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羊肥小米”高端品牌。

“目前,公司拥有谷子基地19600亩,产值达3000多万。”该公司羊肥小米基地生产部负责人韩波宏说,作为武乡小米产业领军企业之一,小米产业带动农户900余户,辐射7个乡镇。

据介绍,羊肥小米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小米在种植过程中只用天然有机发酵羊粪肥,所有物料都由公司统一进行采购,再逐一发放至农户手中。

“最远的一片种植基地在武乡县韩北乡,距总部有60多公里,以前给农户送肥料要用一整天的时间,得先用货车拉到村口,再换成小三轮车,运送十几趟到地里,现在货车能直接将肥料运到田间地头。”韩波宏回忆道,“路修好后,农机农具都能直接拉到地里,村民的种粮积极性都变高了。”

截至目前,羊肥小米基地累计建成订单农业、土地流转15000余亩,全县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80家。如今,羊肥小米已跻身山西省现代优质绿色有机农业行业,不仅将小米卖到了80元一斤的价格,也带动了10万亩“武乡小米”价格的整体跃升。

“没想到,种了一辈子的小米,前面加上‘羊肥’两个字,这价钱就打着滚翻上去了。”兴盛垴村村民武四田数着卖米的钱一脸喜悦地说。

条条大道串联起“山水林田、城镇村景”。张国平 摄

农村因路而兴,产业因路而旺。目前,武乡县培育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260余家,小米加工企业30余家;与京东、淘宝、微店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建成电商服务和收购网点,覆盖75个行政村。

“2021年,全县谷子种植8.78万亩,产量1.422万吨。”武乡县农业农村局总农技师郭旭波介绍,2021年全县网店销售小米约1440万斤,均价10元/斤,年销售额达到1.44亿元。

在武乡,条条大道串点成线、连线成网,串联起了“山水林田、城镇村景”,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

农业应“路”而生——

美丽乡村振兴有了新希望

从武乡县城出发,沿着001乡道,驱车28公里,来到贾豁乡,映入眼帘的均是一派“富美太平”景象。

走进贾豁乡郭村梅杏种植示范园区,绿油油的叶子下梅杏挂满枝头,一颗颗红色的梅杏,令人垂涎欲滴。微风吹过,整个杏园弥散着浓郁的果香味,甜蜜的香味使人沉醉。

“今年我们村流转土地100亩,开垦荒山200亩,建设郭村梅杏种植示范园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郭村党支部书记冯永强感慨颇深,“这么好的效益,多亏了这条路。”

“这两年来,县政府不断把乡村道路修好,现在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甚至能上山坡,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四好农村路’在我心中,就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路。”采访中,冯永强爽朗地笑着。

作为全县10个示范村,郭村积极探索经济林种植及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梅杏采摘及旅游观光的游客打造出一片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美丽田园景观。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两年内建设1000亩梅杏示范园区,五年之内打造成梅杏采摘示范园区,集梅杏种植、梅杏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农业技术员出身的冯永强踌躇满志,”全部挂果之后,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万元。“

武乡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梅杏果圆肥大,肉厚汁多,香甜甘醇,可谓杏中之“皇后”,武乡梅杏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

据武乡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冯永清介绍,目前,该县梅杏种植面积达到4.66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年产量600万公斤,涉及全县11个乡镇。

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张国平 摄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武乡县以富裕农民为目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优质梅杏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走出了一条互融共建,互助共赢,多产联动的发展之路。

2021年,武乡梅杏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优质梅杏价格保持在每公斤10元左右,成为全县农户增收创富的强势产业。

事实上,建设“四好农村路”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动脉”,是补齐交通短板的“先手棋”。

“要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狠下功夫,全面畅通农村公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在全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协调会上,武乡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书文郑重表态。

交通兴、百业兴。自武乡县“四好农村路”PPP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其中就近聘用沿线乡镇贫困户人员180余人,为贫困群众提供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万余元 。

“以前的路一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车子进不来出不去。如今,在农村我们一样可以穿着锃亮的皮鞋出去串门儿啦。”对于武乡县故城镇北涅水村村民常治宏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路变好了,出行方便了,“能坐着免费的公交车随时去城里看儿子和孙子了。”

一条条畅通无阻的农村公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温度,老区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小康路上。

张婷婷 段思齐


版权所有:山西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