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0014349/2021-320877
  • 信息分类:
  • 发文机构:
  • 生成日期/有效期: 2021-11-27 15:56:05
  • 发文字号:
  • 关键词:
  • 语种:
  • 信息格式:
  • 标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日期: 2021-11-27 15:56:05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晋政发〔2021〕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1年9月4日

      (此件删减后公开)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目   录

      一、主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1

        (一)“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效   1

        (二)新阶段面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机遇   5

      二、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定位   8

        (三)发展目标   8

      三、优化空间结构,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10

        (一)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10

        (二)完善城乡物流体系   15

        (三)建立物流区域协同机制   17

        (四)提升参与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   18

        (五)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19

      四、强化“六新”赋能,全面提升物流价值创造   24

        (一)“六新”赋能物流发展   24

        (二)科技推动产业融合   26

        (三)构建物流供应链体系   28

        (四)发展物流经济新范式   29

      五、降低综合成本,全力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级版   30

        (一)破除大宗商品物流“中梗阻”   30

        (二)发展专业物流   32

        (三)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34

        (四)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体系   35

      六、立足标准绿色安全,增强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36

        (一)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   36

        (二)推广绿色物流技术   37

        (三)推动物流安全发展   38

      七、坚持项目支撑,深入实施物流七大提升工程   40

        (一)物流枢纽工程   40

        (二)多式联运工程   40

        (三)供应链管理工程   41

        (四)智慧平台工程   41

        (五)冷链物流工程   41

        (六)电商物流协同工程   42

        (七)旗舰企业培育工程   42

      八、健全完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43

        (一)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43

        (二)创新物流运行统计   43

        (三)强化物流信用体系建设   43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4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44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主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一)“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物流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快速涌现,在物流标准、社会物流统计、A级企业评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物流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2590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0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35.3%、16.1%,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6.2%、3.0%。2017年以来,全省物流景气指数保持在52%较高区间,行业活动活跃。全省物流总额中,农产品物流总额1878亿元,占比5.8%;工业品物流总额19471亿元,占比59.7%(其中,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总额占比接近九成);外省流入货物物流总额为8280亿元,占比25.5%,推动形成以大宗商品流通全过程为主的供应链服务供给体系。

      2.质量效率稳步提升。我省获批全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探索煤炭物流降成本措施。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7.3%,纵向比2015年降低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均增幅3.3%,明显低于全国同期7.3%的年均增长,并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运输组织方式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货运量19亿吨,比2015年增长17.3%。以高价值产品为主的航空物流得到发展,民航2020年货邮吞吐量达到5.9万吨,比2015年增长18%。为适应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邮政快递物流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业务量达到5.4亿件,比2015年增长350%(其中,异地和境外快递占比为88%),快递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农产品流通、工业品下乡等形成良好支撑。

      3.基础设施得到完善。202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47公里,高铁动车全覆盖,与京津冀、西安、郑州形成三小时高铁圈;公路里程达到14.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44.6公里,覆盖11个市和112个县(市、区),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圈;形成“一干六支”机场布局,通航城市国内69个,国外18个,建立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和3条洲际航线网络,在省内基本形成以干线机场为基础,以支线机场为支撑的航空物流网;中欧(中亚)班列2019年开行107列,比2018年翻一番,辐射至10个国家23个城市,2020年中欧(中亚)班列开行206列,比2019年全年增长92.5%。太原成为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晋中获批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省建成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200多个,大秦、瓦日、侯月和朔黄线晋煤外运主通道运力不断增强,“太原-集宁-二连浩特”中蒙通道、“太原-中卫-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际物流通道助力山西企业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基本建立内外联通的骨干物流网络。

      4.市场主体集聚壮大。2020年底,全省有A级物流企业69家。其中,5A级3家,4A级47家,3A级17家,2A级2家,全国优秀物流园区4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家,初步体现物流企业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涌现出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代表性物流企业。实践中形成多种创新发展模式。一是积极开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创新。太原市在快消品多仓共配、医药领域单元化配送、家居领域标准化智能化物流等方面,依托新零售、医药、大宗商品、网络货运、跨境电商等物流园区打造供应链。制造业物流方面,太钢不锈实施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战略伙伴培育为重点的供应链战略,与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基于物联网、依托物流企业构建工业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二是积极开展网络货运平台创新。网络货运新业态快速起步,建立集全方位卡车后市场消费服务、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全流程金融风控等为一体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积极开展城乡共同配送创新。太原入选首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依托供销网络开展农资电商运营服务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物流+新业态。晋城市全域构建了“城际+城市+城乡+镇村+旅游”五级公交体系及乡村物流、旅游运输服务体系。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流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提升;煤焦钢物流占比大,存在重出空回问题,物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规模小,集聚度低;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物流服务以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功能为主,需加快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全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二)新阶段面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拓展现代物流发展新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在城乡间、区域间、国内国际间实现新的均衡布局。山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处于“一带一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流通要素交汇,发展潜力巨大。迫切要求现代物流顺应市场供需空间格局变化,优化调整要素布局和流向组织,拓展网络化发展新空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求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省积极打造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现代物流与制造、农业、商贸等深入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现代物流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将产生规模扩张和品质升级的庞大消费需求,迫切要求建立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撑和引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连接商品生产、消费全过程,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技术创新和业态升级。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深入推进,为现代物流组织方式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迫切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二、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物流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积极构建“1359”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设施网络化、平台智慧化、产业融合化、内外一体化,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培育集陆空合作、铁海联运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新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北方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融合联动共享。以多式联运为切入点,强化物流枢纽建设,健全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物流与交通融合联动发展新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为途径,促进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等联动协同发展。

      ——坚持短板查补导向。突出项目支撑,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智慧物流设施建设、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等为重点,实施物流提升工程,促进物流高效、绿色、协调发展;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业物流,提升全省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业态模式创新。全面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积极推动物流业迭代更新,大力发展“六新”物流;加快推进物流适应新型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物流管理创新,切实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坚持树立低碳环保、绿色安全发展观,全链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维护物流安全,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定位

      重要生产资料流通中心:发挥我省地处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与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交汇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煤炭、钢铁、焦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流通基地,积极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工业品山西分拨中心。

      特优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我省特优农产品产地优势,叠加国家农高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山西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和平台优势,布局建设“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专业物流基地,打造覆盖全国的特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特优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一带一路”重要集散中心:发挥山西至二连浩特、霍尔果斯、满洲里通道优势,建设装备制造、铸件等十大出口基地,持续扩大明斯克、莫斯科等固定班列开行规模,开通乌克兰固定班列,“十四五”末力争实现中欧班列本省产品发运超800列。 

      (三)发展目标

      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力争在物流降成本、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成效,基本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成为物流强省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省。

      ——物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省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物流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确立。

      ——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基本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货物周转量突破8000亿吨公里,航空货运吞吐能力突破10万吨,培育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推荐优秀园区成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

      ——物流组织效率全面提升。全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公铁联运量达到5.6亿吨,铁水联运量达到3.5亿吨,快递业务量达到9.5亿件。

      ——物流服务品质显著增强。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物流国际化运营组织水平和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到2035年,基本建立“全链条、大平台、树标准、创模式、优环境、促民生”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创新、陆港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四大创新领域,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通汇聚,山西现代物流实现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建成立足山西、引领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物流发展标杆省份。

      三、优化空间结构,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扩大内需战略和流通体系重构要求,积极构建内外联通、高效协同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向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海陆空统筹布局方向转变。

      (一)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聚焦双循环战略需求,实现省内物流通道与国家物流通道有效衔接,精准布局物流枢纽,以信息化为抓手,构建“1359”物流新格局。“1”是建设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3”是建设大同、临汾、长治三大区域物流枢纽,“5”是布局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五类专业物流基地,“9”是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

      1.打造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

      突出数字经济引领,鼓励“互联网+”物流创新,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中枢。加快物流枢纽设施群建设,实施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新建国际监管场所、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等重大项目。依托太原市、晋中市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山西综改示范区“2+9”千百亿产业集群,以及陆港、空港、口岸、保税、跨境电商等资源和集聚优势,增强物流服务新兴产业能力。运用大数据提升物流中转集疏、分拨配送能力,形成快速响应的城市配送物流枢纽。

      2.建设三大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同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统筹朔州物流发展,强化陆港、空港、口岸、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等物流设施联网协同,加快构建高效的铁路集疏运体系,强化货物集散分拨功能,做强煤炭、煤机制造、轨道交通、陶瓷等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重点对接山西至二连浩特、呼和浩特、满洲里、京津冀等四条国内骨干大通道,打造中欧国际物流山西北部综合枢纽。发挥大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特色药材等冷链物流和跨境物流,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建设海关监管区域,打造全国重要的肉类冷链服务基地。

      加快建设临汾国家物流枢纽。发挥临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战略作用,构建临汾运城物流协同区,推动重点物流园区提质扩容、转型升级,补齐铁路专用线短板,开行与二连浩特干线集装箱循环班列,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大列和五定班列,建设煤炭、焦炭、钢材、矿粉等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平台。依托铁路专用线,开展“公+铁+海”多式联运班列;加强与日照港等港口业务合作,大力发展“无水港”模式。支持临汾市、运城市加强粮食、果蔬等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扩大跨境贸易、保税物流规模。

      加紧培育长治国家物流枢纽。强化长治、晋城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联系与协作,整合铁路、公路、保税中心等物流资源,拓展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等物流服务,加强多式联运货源基地和枢纽功能建设。支持长治市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布局建设货运基地和全货机航线,为半导体、信创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支撑。支持晋城市承接郑州异地快递物流功能,建设区域性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快递枢纽。

      3.建设五类专业物流基地。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产业需求和物流基础,统筹布局建设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等五类专业物流基地,打造成为促发展保民生的有效载体。

      制造业物流基地。按照各地市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聚焦成套设备、汽车、大型工程机械、电子元件等制造业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链,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重点在太原、大同、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制造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集物流资源调度、物流信息发布、市场交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基地、物流贸易基地。

      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聚焦“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特优农产品,延伸物流仓储功能,满足冷链物流需求、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枢纽节点。推动大同、晋中、运城、临汾、长治、吕梁等地区加快建设一批冷链设施先进、检验检疫功能齐全、公铁空联运设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布局大同-忻州-朔州、太原-晋中-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4个粮食物流枢纽节点,形成集仓储、中转、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物流园区。

      快递物流基地。建设以太原为中心,北有大同、朔州、忻州,南有侯马、运城,东南有长治、晋城,东有阳泉,西有吕梁的“大”字型快递网络架构。完善快递服务体系,聚焦寄递便利化和服务精细化,打造多元化快递末端派送网络,解决快递进校区、进社区、进商区、进农村等难题。鼓励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冷链快递、跨境寄递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快递物流与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一批涵盖集散、中转、分拨等多种功能的全国区域快递物流基地。

      医药物流基地。依托分布于太原、大同、长治、晋中、忻州的大中型医药物流园,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原料药制造企业、中医药制造企业的医药物流需要,布局发展一批集交易、储存、保管养护、转运、包装、商品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医药物流基地。

      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围绕煤炭、焦炭、铁矿石、粗钢等生产资料型大宗商品,依托现有物流资源,新建或改扩建智慧物流园区,加强集疏运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改造升级,培育发展一批集储存、保管养护、中转、分拨配送等多种功能协同发展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

      4.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

      四条国内物流大通道:山西至京津冀物流通道,西起太原、忻州、朔州、大同,东至京津冀地区,强化山西中北部资源和能源外运。山西至长三角物流通道,西起太原,东至长三角地区,强化山西中部及长治、晋城东南部地区与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发达地区间的制造业合作与贸易往来。山西至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强化我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品、农产品互通。山西至青银、青兰物流通道,西起银川、兰州,贯穿太原、吕梁,东至青岛、日照,强化山西货运中转功能。

      四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山西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物流通道,东起太原,西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强化与中亚、欧洲地区货运联系。山西至二连浩特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二连浩特,强化与蒙古、欧洲地区商贸往来和经济合作。山西至满洲里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满洲里,强化与欧洲间的商贸往来和经济合作。山西至凭祥口岸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凭祥口岸,依托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连接沟通南亚、东南亚地区。

      “一点多线”航空物流通道:以太原为中心,统筹运城、大同、五台山、长治、临汾、吕梁等支线机场,构建与京津冀蒙互通、全球直达的华北机场群。加快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全货机航线,强化太原与全球主要国家城市的航空货运联系。

      充分发挥公铁港航等综合交通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以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中转集散为重点,加强铁路集疏运设施建设,提升公铁海空多式联运枢纽和设施水平,提升跨境物流和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地区、主要物流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公铁海空联运、干线成网、省际互联、面向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

      (二)完善城乡物流体系

      优化城市物流集散和配送网络。优化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建设。依托重要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规划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动传统公路配货站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型,推广高速服务区综合仓配模式,实现大中小型配送车辆无缝衔接。推进城市配送车辆接卸平台建设,推广箱式运输、带盘运输。推进快递营业场所标准化建设,鼓励在居民小区、地铁站周边、商务中心等进行智能快件箱的布局。提高大型商圈和商业连锁企业的集中配送比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物流企业、社区物业、社区商业网点等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医药等需求,提供专业、便利的老年人物流服务和帮助。研究城市内物流园区外迁方案,在环城高速公路外围新建布设组织高效、功能完备、要素聚集、绿色智慧、服务多元、优惠扶持的货运枢纽项目。

      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推动物流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广邮快结合、交快结合、快快合作等农村物流模式,统筹建设县域仓储配送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等物流设施,因地制宜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服务农村电商发展新格局。整合提升邮政、交通、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共享,加快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乡镇村末端配送网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

      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以园区建设市场化、规模适度化、功能精细化、运营高效化为导向,促进物流园区健康科学有序发展。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围绕铁路、公路场站等交通枢纽和空港布局,围绕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专业市场等物流需求集聚地,围绕中心城市等,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着力提升物流设施水平。进一步完善示范物流园区分级培育和认定机制,形成国家、省、市分级培育、层层推荐、示范发展、全面进步的良好氛围。开展智慧物流园区试点,率先在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及重点物流园区,推动“六新”运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物流区域协同机制

      加强物流区域协同。推进物流业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统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物流信息、人才、平台等资源共享,实现物流服务融合发展。完善京津冀晋鲁豫地区物流集疏运和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天津、郑州、青岛、大连、济南等重要物流枢纽和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建立通畅高效、服务融合、协同运作的跨区域物流联动机制。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物流协同合作。推动太原、大同、临汾、长治一体化衔接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大连、青岛、秦皇岛、宁波、苏州等港口、口岸、自贸区深化合作,实现异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升货物集结能力。

      建立现代陆港体系。依托大型物流企业,围绕太原、大同、临汾三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与全国物流枢纽、国际陆港组建现代陆港发展联盟,开行“一带一路”干线集装箱循环班列,全面提升陆港集聚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陆上桥头堡,打造在全球具有一席之地的现代化国际化陆港枢纽;深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城镇体系布局,努力打造山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

      (四)提升参与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

      构建国际物流节点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优势产能、装备、技术合作。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推进海外仓、边境仓、港口仓建设,拓展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打造全省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推动组建物流联盟,加强进出口货源组织,积极开展国际快件运输和国际中转运输,构建高效畅通的国际铁路联运通道网络。加强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提高通关效率。推动建设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和实货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国际进口商品交易展示分销中心、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中心。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全力支持中国(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着重建设山西综改示范区潇河片区为全球“材料革命”策源地、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山西综改示范区阳曲片区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建设以生物质新材料为主导的合成生物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以合成生物产业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贸易、保税物流、仓储、加工制造全产业链。太谷片区重点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山西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依托物流枢纽、保税区、陆港,加快推进国际中转、区域分拨、保税物流等功能建设,推动港口共用、园区共建,打造一批国际物流联动基地,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推动武宿综保区、中鼎物流园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积极申请整车、平行车、冰鲜水果、肉类等海关指定查验场地。

      (五)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打造本土物流旗舰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与全球重要制造、商贸、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重构,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国内现代物流产业旗舰劲旅。积极培育机械装备、纺织化工、汽车整车、大件运输、农副产品、快消品等细分市场的领军物流企业。聚焦新能源物流车辆、智能化仓储、搬运装备,做大做强物流装备制造业,培育若干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物流装备骨干企业。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山西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努力使山西成为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

      培育本土物流领域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动品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效应。鼓励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创新,对外进行模式复制和管理输出,推动品牌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加快推进物流咨询、规划、设计、物流金融、境外服务等服务品牌的建设,扶持一批物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四、强化“六新”赋能,全面提升物流价值创造


      强化“六新”驱动,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服务领域拓展。提高物流通道网络支持经济要素高效流动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空间合理布局,发展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一)“六新”赋能物流发展

      布局物流新基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认证、交易、支付、监管、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产品自动分拣、智能快递和智能配货;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的设施数字化,形成可感可视可控的智慧物流体系。

      突破物流新技术。支持核心企业完善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通信等于一体的智慧化的新技术架构。支持物流企业构建集网络安全、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物流安全体系。推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在物流服务管理中的创新运用。

      发展物流新材料。支持核心企业研发高密度超轻合金,构建公铁运输轻量化部件特色产业链条;运用太阳能光伏、功能性建筑、超白压延光玻璃、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技术,加大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力度;探索物联网智能包装、自动化物流包装和生物降解塑料包装等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打造物流新装备。实现无人化叉车、机器手堆码垛、机器手真空抓取、自动装车伸缩机、分拣机器人等新装备的普及推广,开展“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场站”等“无人军团”的集成创新试点。加强自动化立体库对接适应多场景、大规模、定制化发展的高速分拣系统,实现物流仓储中智能机器搬运、智能调度和自动监管新突破;支持开展搬运码垛机器人、自动引导搬运车、手持终端、基于射频识别和北斗导航的可视化技术等智能设备的应用。

      做强物流新产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特优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物流,创新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形成有山西特色的物流服务产品模式;积极发展新零售物流、金融物流等新服务产品。

      培育物流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云物流、云仓储等“互联网+”物流新业态;加速物流业迭代更新,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临空经济、国际陆港、高铁货运、航空货运、跨境物流、物流供应链等新业态;拓展支撑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需求的物流新业态,发展网约物流、个性化定制物流、即时配送、社区配送等新业态,推广家居“仓买+仓配+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城乡“客货邮”一体化等物流新模式。

      (二)科技推动产业融合

      1.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完善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集群,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示范工程,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山西制造业竞争力。开展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试点,评定两业融合标杆企业,积极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推动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建设工业供应链平台。鼓励主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视觉识别、智能语音导航、高精度定位、电子围栏、智能调度算法的协同高效的智能供应链物流管控平台,实现一体化生产组织、自动数据采集、精细作业控制、全程运输跟踪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2.推动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完善冷链物流设施。适应流通和消费需求,加强中心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的冷链设施配置,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太原国家物流枢纽、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线运输、快速转运、多向调运等核心组织功能;完善口岸冷链设施,服务生鲜农产品和温控食品进出口贸易。围绕“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区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冷鲜初加工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构建集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于一体的全冷链农产品物流体系。

      发展冷链物流新模式。建设城市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发展直供大型电商、连锁商超及消费终端的冷链物流模式。推动冷链服务拓展,推广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依托公铁运输优势,发展铁路集装箱冷链服务,积极发展航空冷链物流,有效对接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和集散地,提升山西冷链中转分拨配送功能。着力改善陆港、口岸、保税区冷链物流配套条件,加快完善公路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冷链集疏运服务能力。

      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支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牛羊肉等特优农产品,建设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链仓储、信息平台、废弃物处理等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积极打造晋中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大同陆港、运城果蔬园区等国际化农产品供应链平台。

      3.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

      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推动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既有流通网络设施智能化改造和云、网、端等智能基础设施新建。围绕太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批特优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构建适应电商发展的物流服务网络。总结推广太原市快消品、家居、医药供应链经验,发展分销型供应链,推广使用标准化单元技术,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招引国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全国和区域总部、分拨和转运中心、运营和研发中心等落户山西,支持本土流通企业与国内重要制造、商贸、物流企业深化业务合作。加快传统批发市场向与物流、电子商务、商品会展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升级改造试点。

      (三)构建物流供应链体系

      研究完善现代供应链政策,分行业设计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建立供应链中断风险监测、预警、应对工作机制。鼓励物流企业依托物流业务发展供应链服务,做大煤焦钢、大宗商品、特优农产品等领域国家级供应链平台,强化供应链在生产、消费组织中的纽带作用。打造物流枢纽供应链中心,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和示范物流园区在区域物流活动中的核心组织作用,进一步深化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拓展交易担保、融资租赁、金融保险、信用评价等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县域供应链创新发展,培育优势品牌和特色产品。鼓励龙头企业“抱团出海”“走出去”参与全球供应链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运输分销等环节资源高效配置。

      (四)发展物流经济新范式

      发展通道经济。依托我省九条物流大通道,与“四横四纵、两沿十廊”的国家物流网高效联通,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我省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多式联运和物流服务能力,推动形成通道化物流运作和产业组织,高效串接农产品、工业品产地、集散地和主要消费地,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分工,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临空经济。

      发展枢纽经济。率先在太原、大同、临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以及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地,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带动区域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形成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推动山西航产集团与国内一流现代航空物流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空港型、口岸型枢纽经济,提升快件分拨、跨境清关、落地配送等航运枢纽功能,促进国际贸易、制造、快递等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布局“一核三港五园六中心”重大物流载体,发展陆港型枢纽经济,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

      发展平台经济。完善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监管办法,优化顶层设计。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扩大能源电子商务平台、焦煤在线等市场占有率,提升煤炭交易指数全球影响力,支持陆港商等打造钢铁、化工、建材等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发展大宗商品期货、指数经济等新交易模式。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数字零售、跨境电商等平台,形成千亿级平台经济集聚区,支持潜力企业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

      五、降低综合成本,全力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级版


      (一)破除大宗商品物流“中梗阻”

      完善大宗商品物流设施。在煤炭主产地、市场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储配中心、储煤基地、煤炭交收库、煤炭超市等,推广应用从坑口到装车点的自动化传送带技术与装备,推进战略装车点智能化配套设施改造。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完善大宗商品铁路集运系统。逐步建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煤焦销售网络。加强现代化管道运输设施建设,培育以煤层气为主导产业的物流园区。在不影响原产权主体“产供销一体化体系”的基础上,支持整合全省铁路专用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创新管理新模式,实现全省铁路运输降本增效、铁路资产证券化,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提升大宗商品物流效能。高质量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拓展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海铁联运通道,扩大铁路货运班列、点对点货运列车、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发展集装箱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向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领域拓宽服务功能,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形成大宗商品铁路运输规模效应。增强陆港的大宗商品储备中转、通关保税等功能,打造山西至天津港、舟山港、厦门港的铁海联运重去重回专列。围绕我省煤化工资源和油料需求,积极发展危化品物流多式联运,从基本服务保障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提高大宗商品物流增加值。

      发展多式联运。打造重去重回可持续铁海通道,以大型物流企业为基点,构建山西—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港口的山西物流出海通道,实现铁海联运、重去重回。建立多种运输方式自由换装、甩挂运输、各种货物类型自由集散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提高货物流转速度。研究制定统一的多式联运规则和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率先在集装箱公铁海联运、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关键领域开展“一单制”多式联运试点,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发展“互联网+多式联运”新模式,依托核心物流企业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一键竞价、在线支付、货运保险、货物查询、车货匹配、线路优化等;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方式,探索“集线、集拼、经停、加挂”等集拼集运发展新模式,积极应用“运贸一体化”“仓贸一体化”等新模式,打破运输方式间的联通壁垒,形成“点轴式”的跨区域多式联运网络。

      (二)发展专业物流

      积极发展高铁物流。率先在电商发展快、快件量较大的地区,研究设计高铁物流线路网络,加强沿线高铁场站功能设施改造升级,强化接卸货、存储、转运等物流功能。推动太原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符合条件的高铁场站间开行“点对点”的高铁货运班列、专列,努力打造高铁物流枢纽品牌。鼓励电商、快递企业参与高铁物流枢纽建设,就近或一体化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衔接的物流网络,推动高铁快运“当日达”“次日达”。探索建立业务受理、跟踪查询、结算办理等“一站式”高铁物流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持续拓展太原武宿机场直飞全球主要国家的国际航线,积极发展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金融和维修服务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航运服务基地。抢抓华北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机遇,发挥太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势,加快太原武宿机场改扩建,建设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全货机航线,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枢纽机场和航空快件中心。加密与国际重要城市的快递网络,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海外仓,形成高效的国际快递配送网络。

      推动快递物流提质发展。深入推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快递服务与普铁、高铁、航空等干线运输服务对接融合,突破快递服务网络效率和效益提升瓶颈,推动现有服务网络体系降本增效。加快建设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等重大项目,拓展国际快递服务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跨境服务能力。鼓励快递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快递“进厂”“进村”,推进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

      促进医药物流专业化发展。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企业,支持建设大型自动化医药配送中心,提升医药产品仓储管理水平和集约化配送效率,保障各级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网点的医药供应。提升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加强冷链能力建设,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服务,针对具有温控要求的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生命科学样本等提供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对冷链数据实时监测,建立从厂家到患者全程可控的医药冷链物流及可追溯体系,确保医药用品流通安全。鼓励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探索开展医药物流服务外包,提升医药物流专业化管理水平。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构建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补齐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提高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能力。依托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和医药物流基地,建设医药物流平台,以太原为中心,构建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药供应链体系。

      (三)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建设行业引领性智慧物流平台。支持主要物流企业建设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大宗商品交易、大数据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等重大平台,对省内物流园区、铁路场站、公路场站、铁路专用线、运输车辆等物流要素进行数字化改造。依托现有铁路信息资源,拓展公路、航空等交通信息资源,连接省内重大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串联全国骨干物流枢纽,打造物流要素聚集、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物流业务平台,努力发展成为全国重要门户物流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服务信息平台。强化对分散、小规模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衔接,发展干支线运输、仓储配送、运输代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建设全省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信用等信息资源,建设有效串联产业供应链环节、物流运作环节、生产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平台,深度挖掘物流大数据价值,提供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提高全社会流通效率。

      (四)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体系

      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确保物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商业同价。将符合条件的快递企业和快递业发展项目纳入重点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支持范围。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省级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智慧平台、航空物流试点企业支持政策。

      完善物流领域税费政策。总结网络货运交通运输业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实现方法,避免重复征税。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继续优化高速公路通行费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对标物流业发达省份,规范税费政策。严格落实涉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一事不再罚和罚款收缴分离制度,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货车年度处罚情况。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降低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

      加大物流用地支持。保障物流用地需求,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保障冷链物流设施用地,永久性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为优质物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扶持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鼓励山西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吸引资金回晋。探索建立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存量资产的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引导物流企业综合运用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盘活国有企业铁路专用线、港口、仓库、车辆车队等存量物流资产。总结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验,扩大特定领域社会资本进入。切实加大对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维护道路货运市场正常秩序。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六、立足标准绿色安全,增强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

      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全链条标准化,加快完善货物运输、物流园区、冷链、大件、药品和医疗器械、危化品物流标准规范制定和修订。重点完善包装、托盘、周转箱、货品编码、物流信息交互等标准,加强以托盘为基础单元的单元化物流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快运输工具、载运装备、设施体系、政策管理等标准对接。加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短板领域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制定智慧物流、供应链服务、即时配送、城乡物流配送等新兴领域标准研制。积极推进面向数字化与智能化需求的物流装备设施的标准修订。

      强化物流标准化应用。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指导行业发展,加大物流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开展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工作。构建物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物流标准服务。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物流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培育重点物流标准化企业,推广物流标准化应用,带动提升社会物流标准化水平。

      (二)推广绿色物流技术

      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加快物流行业“机器换人”,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自动化、标准化的仓储、包装、分拣、装卸等设施设备,提高物流企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加大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力度,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在城市配送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广铁路集装箱应用,大力发展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以及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鼓励发展厢式运输、带托盘运输、甩挂运输和重载化运输。加强物流安全管理,加大物流安全监督与惩罚力度。探索建立物流领域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企业完善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的管理流程和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与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包装循环共用,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推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促进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标准化、循环化。

      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鼓励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针对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及电商等退货产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

      (三)推动物流安全发展

      健全应急物流体系。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经验,统筹规划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布局,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大型储备基地。做好能源、粮食、医疗等重要产品应急预案,健全平急转换机制,构建平时服务、急时保供、战时应急的供应体系,重要产品实施政府储备、商业储备、分级储备结合,适当扩大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防范供应风险。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布局,建立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联动的应急物资运输网络,打造智能化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调度平台,加强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路追溯管理,加快形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建立应急物流体系保障企业名单,健全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物流服务资源,完善应急物流干线运输和支线辐射网络,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水平,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督促寄递物流业经营者依法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寄递业“三项制度”和物流业“两项制度”。督促寄递物流业经营者落实业务流程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寄运件的全程跟踪和实时查询,并将寄运信息数据实时推送公安机关,提升寄递物流业安全监管水平。

      强化危化品物流安全。依托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危化品专业仓储物流基地。实施危化品物流仓储、运输数字监管,实现全程信息可查询。建设危化品供应链管理平台,推动应急管理、质量技监、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信息互通,强化危化品运输车辆24小时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危化品充装,查验环节监管,建立危化品物流安全联合执法机构。加强危化品仓储场地、运输资质、运输条件等标准制定、推广和执行。危化品储存场地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使用。强化对具有爆炸危险性危化品储存场地的监督检查,严禁超设计量储存。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提高特定品类危化品的铁路、水路运输比例,发展危化品多式联运,推动甲醇等产业优势危化品物流从基本服务保障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

      七、坚持项目支撑,深入实施物流七大提升工程


      (一)物流枢纽工程

      依托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建一批国家物流枢纽,主动融入全国物流战略布局。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推动物流枢纽和示范园区在多业融合、多式联运、共同配送、智慧物流、公共平台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物流产业发展的创新试验区。

      (二)多式联运工程

      重点依托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示范园区、专业基地等重大物流设施,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先进的装备技术,培育壮大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公路、铁路中转联运设施及机场货运中转站的新建和改造,发展铁路驮背运输和水路滚装运输等新型联运模式。着力构建中转联运设施高效衔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服务标准规范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打造一批多式联运“一单制”示范项目。

      (三)供应链管理工程

      适应现代产业柔性、智能、精细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提高面向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的供应链整合能力。重点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建设与制造业配套衔接的公共外库等仓储配送设施。积极推广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

      (四)智慧平台工程

      以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重点,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推动重点行业、重点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物流相关的政务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打造一批集信息发布、在线跟踪、展示交易、服务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网络货运、数字零售等平台。重点提升本土物流电商平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冷链物流工程

      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强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销区冷储等冷链设施建设,推广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以生鲜肉类和果蔬为突破口,建设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粮库,保障粮食仓储供给。研究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断链”问题。

      (六)电商物流协同工程

      加快构建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推进面向国际和区域的快递转运中心和分拨中心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电商物流运作主体,加快培育具备仓配一体、智能分仓、快递集散、电商孵化、展示体验等功能的电商物流园,推进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积极推进电商物流企业渠道下沉,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延伸服务网络。

      (七)旗舰企业培育工程

      制定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方案,完善支撑政策和保障体系;支持核心物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全省陆港资源,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深化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努力对标一流、追赶一流。围绕大宗商品、机械装备、煤化工、大件运输、农产品、快消品等领域,扶持和培育一批“小而优”的物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规范、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积极通过上市挂牌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资本市场融资。

      八、健全完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一)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全省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理顺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完善物流行业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推进和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对试点示范的总结推广,进一步提升物流行业管理和服务效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责任分工,适时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抓好规划重大任务落实,认真组织实施。

      (二)创新物流运行统计。研究完善反映物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深化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扩大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范围,增加统计指标。开展企业物流成本统计调查试点,深入分析物流降成本。研究物流业增加值等指标统计制度。强化全省物流行业运行发展趋势研究。

      (三)强化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对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完善信用查询和应用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逐步实现物流信用系统的联网互通和共享应用。依法依规完善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在山西信用平台建立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板块,实现采购、交易、管理、结算等全流程服务可视化。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物流智库计划,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强化物流高层次人才引进扶持,吸引国内外现代物流领域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在我省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科研等活动。支持设立省级物流研究中心,鼓励骨干物流企业设立研究机构。引导企业和高校建立产教融合对接机制,建立一批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发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学科专业集聚的优势,加强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物流领域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物流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有序引导规范全省物流行业协会,做好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引导物流行业协会在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和宣传推广、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监督工作效果,定期发布指导意见。做好行业服务、协调、自律,积极推动行业规范和诚信体系建设。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各民主党派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0月29日印发

    版权所有:山西省交通运输厅